后山漫雾

后山漫雾

See anything,but say nothing.
tg_channel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zhihu

讀書一定有出路嗎?

image

我個人認為,“讀書” 與所謂的 “出路”,並不是 “因果關係”。

要知道這個偽命題的答案,首先要知道,讀書與出路的意義,分別是什麼。

先說 “讀書”。讀書普遍可分為 “功利性讀書” 與 “興趣性讀書”。前者趨近於問題所描述的 “出路”,後者則趨近於 “馬斯洛需求理論” 所描述的 “人更高一層次的需求”。

學校所教授的知識技能,與社科類財商書等,均是 “功利性讀書”。而文史哲等書籍,普遍是 “興趣性讀書”。

前者可追名逐利,後者可個人精神高潮。用途不同,即 “因” 不同,“果” 亦然不同。

然後說 “出路”。求學,經商,從政等等行為,即世人所普遍認為的 “出路”。目的是提高人的社會地位,追求普世價值觀下的 “社會認同”。

“出路” 與 “讀書”,不是因果關係,即不是因為先幹了某事,才能促使某事發生。即不是僅僅因為讀了些書,就可以達到所謂的出路。想達到所謂的出路,讀書是一方面,而選擇更重要。選擇,機遇,學歷層次,家庭背景,個人閱歷,個人成長速度,個人悟性,社會人脈,思想深度,認知高度等等。以上各個因素結合起來才可能有 “果”,但哪怕都滿足,也不一定是想要的果。

經歷過社會毒打之後就會普遍認識到,往往 “種瓜得豆,種豆的瓜”,不是努力了就一定可以,更不可能如問題描述的 “讀書” 就可有出路。

我認為,思想優先於行動,只有明確了思想,才有正確的判斷,有了正確的判斷,才可能做正確的選擇。

不要功利性的把讀書與出路捆綁在一起,那樣無異於 “死讀書,讀死書”。

讀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明白和掌握 “規律”,這些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明白的越早,掌握的規律越多,越有可能活的 “通透”。通透之後,再返回頭來看看自己這時候想要的出路,是否還是真的 “出路”。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